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依山尽全诗及解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力使咫尺有了万里之势。诗的后半拓开一层作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最能传登高望远之神。这两句诗,好在切合鹳雀楼处势,与前两句诗承接十分自然,十分紧密,是壮阔景象激起的一种不能自己的豪情;好在它借登楼这一平常情事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好在它极其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这是盛唐时代*的体现。
此诗通首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前半两句十字,调遣了日、山、河、海等最能体现自然伟力的意象,以寥廓天宇为背景,与苍茫的暮*构成一幅极其壮丽宏阔的画图,洋溢着浪漫主义*。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黄河入海流”其实是诗人“下瞰大河”并目送其远去的意中景,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是艺术家的
河中府(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雀楼,本来就建在高阜上面,地势已经很高,何况还有三层,这就使得周围的景物都伏在它的脚下。登楼纵目,地平的远处高高耸立着著名的中条山,而眼底就是滔滔不尽、一泻千里的黄河。在这里,可以看到晋南一片山连岭重的奇观,也可以欣赏黄河千里奔腾的异景。再远一些,也许还可以依稀想象渭河两岸的秀丽风光吧。因而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著名的登临胜地。
然而我们觉得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四句都是景,尽管也写得不错,但是读完之后,我们好像只看到一些片段的画面,对于诗人自己的*面貌却一点也不能理解。他是高兴吗,还是有点感慨?他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心事呢?都不够明确。因此我们也就很自然地和他疏远了。
白日依山尽全诗及解释
诗人在生前就颇有诗名。墓志上说:“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这说明诗人吟咏关山边塞的诗章,当时就流传在*中间。然而除了《全唐诗》刊载那六首之外,其他都无法再看到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而这首诗中最被人称道的就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话寓意深远,引发了无数人的深思与共鸣。“欲穷千里目”意味着想要看得更远、更高,必须再向上爬一层楼梯。这里的“一层楼”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建筑,更是人生的境界或者说是*层面的进步。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就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登鹳雀楼》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仅仅八个字就描绘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生无常的主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耀着群山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之下,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这个景象雄浑壮观,气势磅礴,象征了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变化无常。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他们的杰作。其中,一首只有短短一句的古诗却在千年之后依然广为传颂,并催生出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这首诗就是唐朝大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登鹳雀楼》。
此诗前两句着意写西涧的幽寂,山涧两岸草色青青,深山幽谷林木茂盛,树上的黄鹂鸟鸣叫声打破山涧的沉寂,绘声绘色,写景如画。后两句勾勒出荒山野渡的苍茫景象,春水上涨,晚雨如泼,唯有孤舟漂浮,随意横斜,而不见船夫踪影。
《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
胜景如画,引起诗人的遐思,自然而然地引出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带来更宏大的视野和广阔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揭示高瞻才能远嘱的人生哲理,蕴含博大无垠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带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此诗中,杜牧拾阶而上,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完美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美秋之图,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比喻恰当、自然、新颖,留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读这首诗,在想象中我们似乎能看到春山的清幽、月光的明朗,能闻到桂花的清香,能听到鸟鸣的清脆,还能感受到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
“游山玩水”是诗人们的最爱,自古至今产生的“山水诗”数不胜数,哪首诗能称得上是山水诗的“压卷之作”?我认为有且仅有以下5首诗有资格。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朋友们,你心目中的“山水诗”压卷之作是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