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是几岁(二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什么)
而立之年是几岁
而立之年是30岁,其释义为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出自《论语·为政》,也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一般用于男性。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等来作为年龄称谓。而立之年即三十岁。
“而立”的意思是自立于世,古时多指学有所成,现今多用“而立”或“而立之年”来指人到了三十岁的年龄。“三十而立”则是指人到了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孙希旦集解。
二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什么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对应称谓。比如:而立之年是三十岁。知天命之年是五十岁。古稀之年是七十岁。耄耋之年是*十岁。
期颐之年是古代年龄称谓之一,期颐之年指活到百岁之人,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古代的时候就是有孝子进行赡养和照顾自己的父母。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三十而立可以说女人吗
始龀(shǐ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时代为“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