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人物分析(薛宝钗人物短评200)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姨妈进贾府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串门走亲戚,而是打算长住下去的,她特意和姐姐王夫人说,自己一家的吃穿用度自己会负责,惟其如此才可能长久。薛家毕竟是“商人”家庭,这和其他几家有世袭爵位的比还是逊色不少。元妃省亲,女眷们后堂相见,最初薛姨妈并不在场,就是因为她没有诰命,资格不够。
贾家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不断,婚丧嫁娶、庆节庆生、迎来送往,都是人情世故;贾家大厦将倾,内部的种种矛盾更是时刻都在酝酿和爆发中。身处其间,需要极高的情商,否则进退失据想要平稳地生存下来都是难事。偏偏宝钗就做到了。
史湘父母早亡,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史家败落后,日子定然是不好过的。贾府里的姑娘*们确实都喜欢史湘云,并把她当作好玩伴儿,但是只有宝钗能体会她内心的苦闷与悲伤。在史湘云加入诗社的时候,她自告奋勇要先邀一社,但是史湘云那点儿月利怎么能够?薛宝钗就代她出资筹办了别具特色的螃蟹宴,她知道长辈们也是喜欢吃螃蟹的,这样一举两得。最后怕伤了史湘云的自尊心,还不忘了加上一句“千万别多心”。
宝钗对自己的要求也近乎苛刻——好玩儿好看的书她不看,有趣的事情她可以不做,做了没有用的事情她也不做。她的价值观就是那个时代大家闺秀的标准:庄重、克制、朴素、识大体、顾大局。就连宝钗的爱情观也是符合当时时代的主流价值体系的,“发乎情,至乎礼”,最后放弃爱情。大观园中不允许爱情的存在,从司棋、晴雯、林黛玉到尤三姐,追求爱情的人都结局悲惨。
处理人情世故,宝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她可以和所有人都保持着自然、亲切、不卑不亢、合宜得体的关系。与人相处不疏不亲、不即不离、体贴入微。就连贾母都要夸她,说贾家的四个姑娘(元春、迎春、惜春、探春)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宝钗的。宝钗非常善于考虑与平衡各方的关系,就连贾环这样的边缘人物,在送礼的时候都不落下,使得处处不受待见的赵姨娘打心里感激宝钗。
薛宝钗人物短评200
宝钗的人情练达用在“管理”上,表现也不俗。为了解决贾府虚张声势、入不敷出的问题,探春从赖大家的园子能够生钱获得了灵感,在大观园里推行了“包产到户”。但是,宝钗迅速地就看到了这一方案存在的问题,有些老妈妈们没有得到这个“好处”,她建议承包的人把收益拿出来一部分利益均沾,以保证大家心里都过得去。如此一来,园子里的下人老妈妈们哪有心里不感激宝姑娘的。
薛宝钗这一形象体现了一种对当下价值观体系的最大程度的认同,体现了人性中最为理智、冷静的那一面,甚至为了这一价值体系而牺牲了自己的几乎全部“不合时宜”的欲望,这甚至是一种政治家的素养,在每一个时代这种理性与克制的价值观都不一定是美好的,但一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的女主角之一,薛宝钗品格端方,温厚和平,是大观园里难得的好女儿。素日里,她以封建淑女形象现身于大庭广众之中,和身边人们保持着和谐得体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世有时虽显圆滑甚至有些世故,但要给她贴上“阴险、藏*”等标签,显然有失偏颇。
“抢买”到家不久便不再怜惜,宝钗则对其温存体贴,细心庇护。薛蟠经商带回土仪礼品,宝钗不仅给兄弟姐妹们分享,就连素日缺少体恤的赵姨娘和贾环,也同样给予一份。即使是被王夫人赶出荣府的金钏,在其生前也曾接受过宝钗送给的衣物,金钏死后,还能拿出自己新做的衣服来为金钏装裹入殓之用,直让王夫人感叹不已,曾认为宝钗对下人“冷酷无情”的朋友们,现在是否也会为之心动呢!
在本文落笔之时笔者想说,热爱红楼的朋友们若能以曹雪芹八十回文本(或称脂本)为纲,脱开后续文本“先入为主”的束缚,一个与林黛玉铢两悉称、内涵丰满的薛宝钗形象定会以本来的面貌呈现出来,帮助我们以《红楼梦》及其钗黛艺术形象为载体,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史料支撑。
薛宝钗性格特点事例分析
薛宝钗出生于书香继世之家,从小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严格管教,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以儒释道学说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在薛宝钗身上得到全方位的诠释与展现。
挑逗嬉闹所至,宝玉同样于心难安,事后曾携小厮茗烟到城外水仙庵,亲为金钏祭奠祷告,以表达对金钏的愧疚与伤悼。可在事发之初,这位“多情公子”竟未为金钏说上一句求情话,而是选择了逃避。为什么,父母命不可违呀!本为当事人的荣府大公子尚且如此,对一个寄人篱下的羸弱*又何必求全责备呢!
《红楼梦》的主旨是大旨谈情,叙说人世间大爱之情,薛宝钗就是大观园女儿中为人温厚体贴的标志性人物,面对人世冷暖、人情世故,总能闪现出人性的光辉,折射出“仁爱”的光芒。下面枚举少许事例,以示宝钗形象之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