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来历和风俗(处暑的来历故事简短)
处暑的来历和风俗
很多人都认为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变凉,其实并不是,处暑意味着酷暑难耐的日子接近尾声,这期间天气依然热,但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因为处暑处于秋老虎期间,而秋老虎也是一段闷热的短期回热天气。
处暑节气在我国民间有着很多的民俗,例如祭祖迎秋、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拜土地爷、泼水狂欢等。其中祭祖迎秋是因为处暑节气在中元节前后,这时都会有祭祖活动;吃鸭子是因为七月中旬是鸭子最肥美的时候。
处暑的“处”就是终止、结束的意思,“暑”就是指炎热的天气,意思就是暑气即将结束。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风俗。处暑时间是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节气处于秋老虎期内,天气依然闷热。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中的“处”就是终止的意思,“暑”是指炎热的天气,所以它的意思就是暑气即将结束。处暑即“出暑”,因为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的来历故事简短
“处暑”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逐步开始转为凉秋了。天气温差增大、昼暖夜凉,此时饮食应遵照润肺健脾的原则,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
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驾船出海。石浦渔民素来有“三月三,踏沙滩”以及“祭海”等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福州人有句俗语,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意思是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这句话折射出老福州人过去的生活方式,“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过了处暑这个节气,人们的饮食起居就要有所变化。
诗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左河水)”,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获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怕把丰收洗掉。
处暑的含义和故事
导语:处暑时节的到来,太阳不再炙烤,盛夏渐行渐远,秋意愈来愈浓。那么,处暑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处暑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
据说放河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那时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遇到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做小船,放入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