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电子版(全))
古代四库全书
的馆臣们,对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称“著录书”)和抄存卷目的6793种图书(称“存目书”)全部写出提要,这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所谓“存目”就是《四库全书总目》中“止存书名”,不收其书的书籍。此丛书主要收录清乾隆以前《四库全书》之外的书籍。
《四库全书总目》,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的影印本(即文渊阁《四库全书》缩印本第1册)、清同治七年(1868)*书局刻本、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闽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等。
主要收录清乾隆以后至清末问世的书籍。此丛书剔除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续修四库全书》已收书籍。
此书将《总目》置于一个生动的文化整体中加以还原和分析,从中探寻中国文化的“种族心理”、十八世纪的“时代心理”以及《总目》制作者的“群体心理”,以新思路和新鲜见突破了传统“四库学”的研究架构,开辟了《总目》的文化研究新领域。
四库全书电子版(全)
《四库全书》每书提要原由纂修官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等人分别撰写,再由总纂纪昀稍作润色,冠于卷前;其后辑集提要单独成书,纪昀为了文体一致,又增损润色,以至原提要精萃之处或反遭删落。因此,将四库提要分纂稿整理刊行,以便与《四库全书》书前提要、行世的纪定本《四库全书总目》相互比勘,从而博采众议、辨章学术,便成为一件非常有学术意义的工作。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四库全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门专学——“四库学”。伴随《四库全书》的广泛传播和各种大型丛书的陆续问世,学术界的研究也迎来发展的高峰,先后出现了一批颇有深度和影响的著作。
此书首次以专学的角度从《总目》的编撰、补撰、续编、辨证等方面,对《总目》研究的具体成就作了一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且以宏阔的学术视野,着意提炼出《总目》研究成果中所蕴涵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为相关学科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内容。
此书以《四库全书》的纂修为线索,考察了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此时期政治环境下对学术做出的反应。在研究方法上,将文献学史、学术史、思想史、政治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设了“四库学”研究新框架,并探索了相关研究路径。
另有《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社,2002年)、《四库*》(京华出版社,2001年)等“四库”系列丛书。
四库全书是指哪些书
此书主要探讨《总目》的编纂过程,分析现存四家(翁方纲、姚鼐、邵晋涵、余集)所纂四库提要稿与《总目》的异同,弄清其他馆臣(包括分纂官、总纂官、总裁官等)在《总目》编纂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讨论乾隆皇帝对《总目》的主控作用。
”系列活动。为配合本次活动,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特推出荐书活动——“四库”系列资源攻略,以方便读者对馆藏《四库全书》系列丛书、论著、工具书、档案等资料的利用。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四库”系列资源?快进来来看看吧!
据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影印。文津阁本成书晚于文渊阁本,是七部之中保存最好的。文津阁本与文渊阁本相较,两者在篇、卷,文字,《永乐大典》辑佚本,序、跋、附录,书前提要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互相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