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杀晋鄙(信陵君与安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赵国急得多次派人来找魏无忌,魏无忌又不能辜负了自己"信陵君"的好名声,答应了别人又做不到,肯定会成为他的黑点。
"窃符救赵"这件事情在别人眼里是办的漂亮,彰显了信陵君的大义,值得赞扬。可换到魏国的角度上来说,就很不地道。
司马迁就没有引用《战国策》的说法,《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但没有提是唐雎说了那番话,而是有一个门客说的,具体是谁,没有明确。
信陵君与安陵君
文章开头描绘了一个盛大的庆功场面,赵孝成王亲自出宫殿,在郊外迎接信陵君。看起来十分威风,但其实也是蕴含危机的。信陵君毕竟是一个魏国人,还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况且偷君王的兵符、私*了魏将晋鄙,都是重罪。如果信陵君只是想到拯救赵国的伟业,没有想到背叛国家的事实,心安理得接受礼遇,自然是会出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策士唐雎对信陵君说了一番话,值得咀嚼回味。
有一个高中生写了一篇文章《叹晋鄙》,感叹恪尽职守的晋鄙的遭遇,在历史事件中被无奈裹挟。小小年纪就对晋鄙充满人文关怀,也可以说明晋鄙有其冤。只是,在大的历史变局中,晋鄙缺少一些主见和自我保全之策,如果顺从信陵君,可能就成就了大义之举。
第三句话是“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也就是说别人对我有德,我不能忘记。为信陵君此番事业做出贡献的有不少人。比如帮助信陵君偷兵符的如姬,自知对魏王“罪行深重”而*的隐士侯嬴,这些都是为信陵君卖命的人,难道他可以心安理得享受赵王的馈赠吗?而忘记那些为他牺牲的人?
《史记·魏公子列传》还记载了信陵君听从“唐雎”或者“客”良言之后的一些表现。“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第四句话是,“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意思是帮助别人后,要忘记掉。这就是指,信陵君应该忘记他对赵国的帮助。这是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具体分析的结果。
魏无忌对齐宣王说的话
所以,暂且搁置这一争议,本文中,唐雎所言就看到事件背后可能发生的风险。他希望信陵君记住这样一句“格言警句”式的话。
但既然是窃符,一个窃字,说明这事情对于魏国来说,尤其是魏安釐王,这事还没完美结束。本文便是谈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即一个举世闻名的伟业之后,如何处理它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
说的是,信陵君出发夺兵权之际,为信陵君出谋划策的隐士侯嬴提前想到晋鄙可能怀疑信陵君,于是说服信陵君派“杀手”屠夫朱亥作为助手,必要时朱亥可以杀掉晋鄙。听到侯嬴说的这些话后,信陵君落泪。因为他知道晋鄙是魏国的老将军,于心不忍。后来,晋鄙果然被朱亥用四十斤铁椎,给椎杀了。
“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也就是说,有人憎恨我,我要知道。联系背景,这应是指魏安釐王必然憎恨信陵君。此外,还有晋鄙这个人。
一个是魏安釐王,一个是死去的冤魂,唐雎告诫信陵君不能忘记他们,这涉及到他的人身安危以及在世人心目中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