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是指(八大山人名字的由来)
八大山人是指
故事起源(StoryOrigin):八大山人是明代画家朱耷的别号,因其喜画山水而得名。他生活在山野之间,远离尘嚣,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他的作品被誉为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八大山人成为了形容具有卓越才华但不愿涉世的人的成语。
详细解释(DetailedExplanation):八大山人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他以画山水而闻名,被誉为“山水第一”。成语“八大山人”源自于他的名字,用来形容有着卓越才华但不愿意涉世的人。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追求艺术、文化或学术的人,他们通常不关心世俗的名利,更愿意独自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理想。
延伸学习(ExtendedLearning):如果你对八大山人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艺术作品和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你还可以学习更多与艺术、文化和学术相关的成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清初大画家朱耷别号。耷,明宗室,南昌人。明亡入山为僧。佯狂嗜酒,工书,善画山水、花鸟、竹木,笔致纵恣,别具一格。因常持《
基本含义(BasicMeaning):指具有卓越才华但不愿意涉世的人,也用来形容有才华但不善社交的人。
八大山人名字的由来
记忆技巧(Memory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八大山人的画作与这个成语联系起来来记忆。想象一下八大山人独自在山野间画画的场景,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使用场景(Usage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那些有才华但不善于社交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那些追求艺术、文化或学术的人。例如,你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非常有艺术才华的画家或音乐家,他们可能不善于社交,但是在他们的领域内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才华。
八大以花鸟名世,其笔下的鱼儿同样是其前朝遗民心态和落寞士人情趣的外化。有人说临渊羡鱼,游鱼自得其乐,是八大羡鱼、画鱼之最初动机。也有人说,八大笔下的鱼,除了是其情绪体验的外化形态,同时也是他对老庄哲学尤其是《庄子》的独特体悟。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故对家道变幻、个人功名难求这一现实在有切肤之痛。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双鹰翠燕图》轴为立轴,水墨纸本,双鹰是八大晚期常见的绘画题材。作为画面主体的双鹰憩息于盘石 《双作为画面主体的双鹰憩息于盘石之上,小鹰瑟索凝伫,老鹰神情如铸地望着两只翠燕,画家借助古木、怪石这些元代大师们常绘的主题,辅以静默凝重的禽鸟,暗示出生命的枯涸风蚀,苛刻寂寥,笔墨极简而意境丰满,元气充溢,体现了凝重、冷峻、朗润、含蓄、静谧的艺术特征。可见此画为朱耷花鸟画精品之一。
自称山人的人都有哪些
按风格和署款不同,八大山人的绘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659--1684年为僧号期,1684--1694为八大前期,1695--1705为八大后期,不同时期有明显可辨别的署款。此图署款己卯秋日,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时年八大已74岁,并且八大的署款形态与后期写法完全一致。
此图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特色,首先此画构图简练,以一石和二枝桃为主体,物象并不复杂,但能做到少而又厚实得趣,画史上少有人能得此造诣。此图虽非常见之鱼、鸟、荷花,而奇崛之势仍令人惊叹,石块斜出于右上角,二桃枝从石之中横空而出,其中一枝更是伸向右下角,与右上角呼应,中间的大块留空既让右上方保持充实之感,又使下方的桃枝更加有舒展之态。
此图为八大山人常见题材,小鸟拳石,垂柳披拂,牡丹盛开,用水墨而五色已具。尤以牡丹为淋漓苳茂,当是从白阳画法中脱出。八大山人中年用笔方折,力量外露;晚年用笔圆厚,神气内敛。此图或方或圆,刚柔兼济,应是六十左右变化成熟之时所作,谢稚柳所谓“丹还九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