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交而不泄)
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食色性也”这句话语出《孟子·告子上·第四节》: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意思是:告子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与人相互亲爱,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食,基础义就是吃饭,色的意思可以指外表(色厉内荏),指美丽的容颜(色衰爱弛),在佛教用语中也可以指物质(色即是空)。性,就是人的天性。也,就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
什么是交而不泄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就整个社会来说,*指征已经提高并外化到与“食色性也”相称的水平,或许这与“娱乐至死”的后现代潮流不无相通。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注:今人常习惯性地将性善与性恶相对,事实上,持性恶论的是荀子,年代晚于孟子,本篇是孟子与告子的争论,不涉及荀子的性恶说。应当指出,当时的人多用比喻论证,其某些论述按照现代的逻辑标准看并不严格。
为什么现代人总会解读为:贪嗔痴、吃喝、好色是*需求人之本性自然而然的规律,是因为为自己的自私自利找到合理借口罢了。找理由说圣人都这样讲,我就更能心安理得的放肆了,人性的弱点,有意或无意的扭曲事实而已。
孔子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色性也的意思是:食色性也是告子所云,其实这里的“食”并不只代表吃东西,它是泛指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是一种代称,属于物质上的。色既不是代表喜欢漂亮的东西,更不是特指好色(其实好色也算是喜欢漂亮事物的一种特例)一类,色的原意为感官上的追求,人有五感六觉,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折射出人性中的喜怒哀乐,莫不过佛说五蕴色受想行识,亦为八苦之一。
总而言之,我不完全认同百度百科的一套说法,但是百度百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有正确的地方,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于人来说,吃喝拉撒睡也好,喜怒哀乐也好,都是人的本性罢了,宽厚善良,同样是本性,而高尚正直却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无可厚非。
“食色性”的读音为shísèxìng,其中“shí”读作[shí],意为“吃”,“sè”读作[sè],意为“颜色”,“xìng”读作[xìng],意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