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的意思(铤而走险褒义还是贬义)
铤而走险的意思
铤而走险与“逼上梁山”区别在于:铤而走险偏重于“走险”;指冒险行为;行为可以是好的;也可是坏的;“逼上梁山”偏重于“逼”;指被迫反抗采取的一种正义的行为。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扩大实力争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怀疑他对付自己。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而没必要造成双方铤而走险去打仗。
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铤而走险的,更是不得了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故事起源(StoryOrigin):相传,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当时,齐国和楚国战争频繁,齐国的将军田单面对楚军的围攻,无法突围。为了保护自己和部下,田单决定率领部队冒险突围,结果成功逃脱。从此,人们用“铤而走险”来形容冒险行动。
延伸学习(ExtendedLearning):可以学习其他与冒险、风险相关的成语,如“孤注一掷”、“冒险家”等。
铤而走险褒义还是贬义
详细解释(DetailedExplanation):铤(tǐng)指铁矛尖端,走(zǒu)指前进,险(xiǎn)指危险。成语“铤而走险”比喻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采取冒险的行动。
使用场景(Usage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不顾一切地冒险行事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困境下,无法回避的危险选择。
记忆技巧(MemoryTechniques):可以将“铤而走险”与“冒险”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铁矛,勇敢地冲向危险的场景。
揭竿而起的读音jiēgānérqǐ,意思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起义。
逼上梁山的读音bīshàngliángshān,意思是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铤而走险和挺而走险哪个是错的
孤注一掷的读音gūzhùyīzhì,意思是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它多用作褒义,有时也用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
“铤而走险”与“逼上梁山”意义相近,两者都有无路可走被逼冒险的意思;区别在于“铤而走险”偏重在冒险;“逼上梁山”偏重在反抗。“铤而走险”所指的行动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逼上梁山”所指的是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