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下一句(京口瓜洲指什么地方)
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下一句
上述两论,是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该诗作为政治抒情诗来解读,是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际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象的内蕴的。《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伤感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绿:吹绿。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京口瓜洲指什么地方
历史上,京口和瓜洲都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商业城市。唐代以后,它们逐渐成为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写诗作赋。这首诗就是刘禹锡在游览瓜洲时所作。他在诗中通过对钟山、江水、两地距离等元素的描绘,表现出自己对于时空壁垒、物理距离等限制因素所带来的无奈和感慨。
这句诗也寄托了人们对于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和交流畅通的期望。在古代,交通不便常常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如今,在高速公路、高铁、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下,人们之间距离已经不再是限制因素,人们的交流和往来也更加频繁和便捷。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名句。它描述了江南地区的京口和瓜洲两地之间仅隔一条江水,但由于钟山的存在,使得两地之间相距千里,阻碍了人们的交流和往来。
总之,“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下一句是“煙樓度曉笛聲殘”,表达了刘禹锡对于时空距离和物质隔阂所带来的无奈和感慨,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
这句诗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即“物我两忘”。在这种思想中,人们认为自己与外界环境是一体的,没有明显的界限和隔阂。在这首诗中,刘禹锡将两地距离之遥视为一种物理障碍,但他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应该超越时空、超越物质层面而相互交融、相互感知。
《泊船瓜洲》全诗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