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含义(关于惊蛰的农谚)
惊蛰节气的含义
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代表的寓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等到惊蛰时节,气温会快速回升,农民往往在这个时节开始春耕,同时这也是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重新开始复苏的时刻。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于惊蛰的农谚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名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属性。作为*学根的中国传统文化,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它也极为重视节气养生。
一是睡眠适度减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倡,春三月要“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减少睡眠时间,以顺应春季白天时间延长、夜晚缩短的变化,促进人体之气的生发。
“蛰”字的构成,下面的“虫”,并非仅指昆虫,而是所有动物的统称。《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中,就有在不同的干支年份,毛虫、介虫、鳞虫、羽虫、倮虫等“五虫”繁育、活跃、死亡的记载,把所有动物都称为虫;其上面的“执”,则为音符,故古代亦有人将“蛰”读为“执”。
该穴具有疏肝解郁、清泻肝火之*,临床常用于防治脑中风、高血压、*症、失眠、疲劳*诸症,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该穴位与双侧合谷穴合称为“四关”,是养生保健、疾病*之要穴。
《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里的“养阳”,不是温补阳热之品,而是通过各种活动、行为、*调摄等,促进人体之气的生发、活跃。
惊蛰的美好寓意和象征
*方法:双手拇指,轮流向足趾方向推太冲,每次200次,直到太冲疼痛感消失。每日一次,隔日一次,建议经常推揉。
二是肝阳升而太过,导致肝阳上亢,出现眩晕、头痛、失眠等*。在春季,临床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容易升高。
乌梅是在五月采摘的将熟之青梅、黄梅等用烟熏制而成。古代一般将青梅、黄梅装在篮子内,放置于突起的出烟口上熏黑备用;而现代多用烘干、烤干的方式制作。